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如何教导孩子.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如何教导孩子. Show all posts

Saturday, September 27, 2014

獎勵,和處罰一樣有害!

在讀書會中,講師和我們分享了一則故事:有一群很愛打棒球的孩子,每天放學後都會約在一塊空地一起打棒球。然而住在空地旁的老伯伯,卻感到很困擾,有時候是孩子們喧鬧的聲音讓他很難受、有時候棒球真的會飛來打破他的窗戶。在讀書會中,講師和我們分享了一則故事:有一群很愛打棒球的孩子,每天放學後都會約在一塊空地一起打棒球。然而住在空地旁的老伯伯,卻感到很困擾,有時候是孩子們喧鬧的聲音讓他很難受、有時候棒球真的會飛來打破他的窗戶。老伯伯試過好好跟孩子們說、也試過很兇的趕走他們,但沒過幾天,孩子們又再次聚集到空地打棒球。於是老伯伯想到了一個方法......
一天下午,老伯伯走到正在打棒球的孩子們當中,跟孩子說:「以後只要你們來打棒球,我每個人給10元!」孩子們一副不可置信的樣子,但老伯伯真的掏出錢來,給了每個孩子一人10元。很快地,這個訊息傳開來,每天有愈來愈多人來打棒球,老伯伯也照例每個孩子給10元。過了一陣子,老伯伯又召集了孩子們,跟孩子說:「從今天開始,只要你們來打棒球,我每個人給5元!」孩子們哀鴻遍野,有的孩子大聲嚷嚷說:「那麼少!我不要再來打球了啦!」隔天,人數銳減了一大半。

再過一陣子,老伯伯再次召集孩子,說:「從今天開始,你們來打棒球,我不給錢了!」孩子們不甘心的要老伯伯別這麼做,但老伯伯很堅持,於是大部份的孩子生氣的說:「我再也不要來了啦!」隔天,空地只來了零零星星兩三位孩子,但人數不足沒法成局。而之後,也就真的沒有人來打棒球了...



Thursday, September 11, 2014

读书的地方很重要


家长应该如何把孩子教好?


鼓勵、稱讚、擁抱、陪伴的方式來取代打罵




沟通的艺术

沟通的艺术

谈谈父母与孩子沟通的艺术

沟通是一门科学,是一门艺术,父母在与孩子相处过程中,如果只是按照自己的个性和孩子沟通,很容易造成沟通不在同一个频道,产生沟通不畅。我们看看不同的沟通方式产生的效果截然不同。

周六晚上十二岁的孩子出去到同学家玩,说9点之前会回来,结果晚上11点了才到家。在此之前电话也联系不上。妈妈非常着急。看到孩子回到家,一股怒火往上升了,气急败坏地说:到哪里疯去了?现在几点钟了,你知不知道?孩子本来开开心心的,一被妈妈这样质问,很不屑的说:我都长大了,你急什么呀?操什么心。孩子“砰”的把门关了。孩子觉得妈妈大惊小怪,懒得和妈妈说了。

换一种方式看看:孩子终于回来了,当下的感受是什么?是不是大大的松了一口气。赶紧走过去,拥抱着孩子:宝贝,你回来了,妈妈可以放心了。然后再这样表达:你答应说九点之前回来,结果十一点了才回,妈妈又联系不上你,妈妈真的好担心,这两个小时都有些坐立不安,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当我们只是对事情的描述,只是表达了我最初的感受,还有对我的影响,那么并没有对孩子批评指责,而孩子却感受到了父母对他的爱,也真正体会到自己这样的行为给父母造成了很多焦虑。孩子自然意识到了这样做的不妥,那么他的自我调整能力就会显示出来,以后也会学会照顾他人的感受。

一天孩子放学回家,平时总会大声和妈妈打招呼的宝贝一声不吭,而且表情凝重,凭直觉妈妈知道孩子发生了什么事情。“宝贝,在学校发生了什么事情吗?”,“我不想活了!”孩子大哭起来。听到这样的话语,作为家长的你什么反应,“男子汉,动不动说出这样的话,有点骨气好不好。不管发生什么事情,也不可以这样说!”妈妈听了心都跳起来了,不知怎么回应就蹦出这句话了。潜意识的反应是他怎么可以说出这样的话。“你告诉妈妈到底什么事情?”“懒得跟你说。”妈妈干着急,孩子就不愿意开口了。因为他怕说出来妈妈又会说他一顿了。

换一种方式看看,听到这样的话语,同理孩子的感受:宝贝现在心里很难过。“是啊,我们那个可恶的语文老师,”“哦,对语文老师很生气。”“能不气吗?今天下课的时候同桌拿了一只新笔在我面前晃,我就往后退,他就更得寸进尺了,我就轻轻推了他一下,他摔了一跤了,脚有点疼就告我状了,老师把我批评了一顿,还说我这个班长不要当了。”“宝贝心里感觉很委屈,你也不是故意要推他的。”“是啊,谁叫他老是在我面前炫耀。”孩子说完之后平静了很多。“不当就不当了,我也不稀罕,不过我还得去解释一下,我才不想被冤枉。”孩子决定去和老师澄清事实了。当孩子处在情绪当中的时候,父母能够感同身受,同理孩子,孩子感受到被父母接纳,就会有个出口释放掉自己压抑在内心的情绪,然后理清自己思路,找到解决方案。如果父母只会去说教和讲道理,孩子是听不进去,也不愿意和你说的更多,压抑的情绪更没有得到有效的疏通,也没办法自我成长。

沟通是一门艺术,父母唯有成长自己,学会与孩子有效沟通,就能创造和谐亲密的亲子关系。

如何教导孩子 - 檢查作業




小學生需要老師或家長把好檢查作業這一關,

失去有效的檢查,

那麼孩子的學習能力是難以提高的。

家長要學會正確的檢查方法,

以培養孩子仔細認真、獨立思考的能力。

下面與大家分享一些做法。

1、孩子在不同年級 功課檢查的重點不同

孩子讀一、二年級時,重點檢查字跡是否寫端正

做完作業時發現有不正確的地方,

首先不要指出具體錯誤之處,而是說出大體範圍,

如「做得不錯,但這個題有些不對的地方,你再看看。」

或者在有問題的地方畫上一個小圓圈,

讓孩子自已找出不正確的地方,以改之。

若孩子找出來了,就稱讚孩子聰明、能幹。

三年級以後,重點檢查孩子做題的思路

算式的列法是否正確,

而計算的結果一般不檢查,

由孩子自已確認。

如果計算結果錯了,

老師批改或考試時,判了xx,

就讓孩子自己去心疼、後悔,

家長還裝著深表遺憾、同情的樣子:

「真可惜,這兒錯了一點,沒得滿分。

沒關係,下次注意一點,會考好的。」

檢查語文作業,發現錯別字,

只在下面畫個小圓點,由孩子自己查字詞糾正;

這樣就能培養孩子對自己負責任、認真仔細的學習品質。

2 、不要盯著孩子寫作業

讓孩子先獨立完成再檢查

有的家長喜歡盯著孩子做作業,

一旦發現有問題,或字寫錯、寫歪了,

一邊幫著孩子塗擦,

一邊批評、埋怨、責怪孩子:「怎麼搞的,又做錯了,總是改不掉。」

「說過多少遍,就是記不住,氣死人的!」

我們可以想像孩子在這種緊張、焦慮的氛圍中,

他學習的興趣和能量之門還能打開嗎?

這個時候,

家長再怎麼說教,他是聽不進去的,也是改不過來的。

建議做法是,

首先過問一下有多少家庭作業,然後叫孩子自己去做,

我們輕手輕腳地做自己的事,

不輕意打擾孩子,

等他做完了再按上述方法檢查。

3 、如何培養孩子專心寫作業的習慣

孩子寫作業不專心、愛拖拉,

只幾道題目也要做好半天,怎麼辦?

a. 利用「限時鼓勵法」來糾正

這個方法以舉一個例子來說明。

如首先瞭解一下孩子的作業量,心裡估計一個完成的時間,

然後徵詢孩子,如「語文40分鐘能做完嗎?數學30分鐘能做完嗎?

如果在規定時間做完,給你貼上一個小星星,

當達到5顆小星星的時候,爸爸會獎勵一個你喜歡的東西或帶你到xxx地方去玩。」

通常情況下,孩子會樂意接受的。

若發現孩子寫作業時有打野、不專心做的表現,

只要不是太過分,就讓他動一動好了,

畢竟家裡是一個歇息的地方,

比學校要自由得多。

如果孩子注意力太不集中,

有拖拉的行為,大人可在旁邊提醒一下,

如「己經做了15分鐘了,加油!小星星在等著你呢!」

這時,孩子也許會集中精力繼續做下去。

提醒家長注意的是,

這種「限時鼓勵法」是為了首先糾正孩子做作業施拉的壞習慣,

他在規定的時間內將作業寫完就算達到了目的,要給予表揚,

至於作業質量是否滿意,是後一步的事。

只要孩子有了一點點進步就要稱讚,

不能這樣說:「雖然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了,但寫得不認真,

還做錯了幾題,快去改改!」

如果這樣處理問題,

不斷不能糾正孩子做作業施拉的習慣,

而且還打擊了孩子的學習積極性。

如果換一種方式:「你在規定的時間內做完了作業,這很好,

爸爸首先給你貼上一個小星星,繼續加油。

只是這兒好像做得不對,你自己再去檢查一下好嗎?」

我想,如果這樣對待孩子,那麼他一定會高興接受的。

做家長的要有耐心,

只要孩子每天有一點進步,就是值得高興和稱讚的事。

培養孩子的學習好習慣要一步一步的來做,不能性急。

b. 利用「中途安撫法」來糾正

這個方法還是以舉一個例子來說明。

例如,當發現孩子做作業打野、拖拉,

家長感到必需制止時,

可以走到孩子身邊,

用手邊撫摸他的頭,

邊說:「是不是遇到了難題,做不下去了,要不要媽媽幫你一下?」

這樣首先把孩子的注意力拉回到學習上。

通常情況下,孩子會說沒有難題會做,

這時大人要表現出一種平靜的神情:

「你很聰明,馬上會做完的,媽媽等著你好嗎?」

這種方法,實際上首先是中止了孩子打野、拖拉的行為,

然後使孩子明白:大人在關注他,希望他快一點完成作業。

對待做作業拖拉、愛玩的孩子,

不能在一旁總是用責怪、數落、抱怨的語言說教他,

例如,「做作業總是愛打野,不專心,真是個『拖皮鬼』。」

「快做,不要玩。」「幾道題,也要做半天,真沒出息。」

越是責罵、數落孩子,越會加重他的壞習慣。

c. 利用「直接要求法」來糾正

如果上述兩種方法都不管用,

那麼只能用「直接要求法」來糾正。

這種方法就是,事先瞭解一下孩子的作業量,

然後直接提出完成的時間,

如今天的語文作業不算多,用20分鐘完全可以做完,

數學稍為多一點,用35分鐘做完。

如果在規定時間沒完成,

到了時間,

爸爸便會收起你的作業,裝在書包裡,不能在家繼續做了。

老師發現你的作業沒做完,會處罰你的,

由此而產生的責任完全由你自己承擔。

當然,你覺得時間不夠,

現在可以提出來,我們再商定完成時間。」

那麼,大人說到就要做到,

當然,在執行這一規定時,

情緒要平靜,不能發火。

要讓孩子明白:大人說話是算數的,不是鬧著玩的。

這種方法是不得己而為之,帶有強迫性,

要事先與老師取得聯繫,請老師作好配合,

以免老師認為家長不檢查作業,

把教育孩子的責任都推給了老師。

4 、如何指點孩子做習題

所有的孩子需要家長指點不會做的習題或「爬坡」難題,

家長作出相應的輔導和點拔,

是必要也是必須的。

因為,小學生的學習能力有限,

需要大人的誘導和培養。

只是在輔導、點撥時要講究技巧,

其方法是:

a. 讓孩子反覆讀題

許多題目並不難,

只是孩子缺乏耐心閱讀原題,

往往只看了一遍,就感到不會做,很難,

這是一種消極的心理暗示。

如果大人總是遷就孩子這種消極心理,

立即告訴他如何做,

甚至將算式都列好了,

就會使孩子養成遇到問題不想思考,

依賴他人解決的壞習慣。

正確的方法是:「你很聰明,媽媽相信你,

只要多讀幾遍原題,你會做得出來的。」

當孩子做出來以後,大人要高興地稱讚:

「我說你很聰明吧,只要仔細一讀題,就會做了。」

這時,孩子也一定會高興起來。

孩子不會做的題,大人堅持讓他「再讀一遍」、「再讀一遍」

不輕意告訴他,

這種鼓勵式的讀題法是能夠「逼」出孩子主動學習的興趣,

從而獲得自信。

b.用例題作輔導

對於孩子經過思考實在不會做的題目,

大人也不要直接告訴原題的解法,

最好的方法是根據原題,

編一個相似的例題,與孩子一起分析、討論,

弄懂弄通例題,再讓孩子去做原題。

由於弄懂了例題,孩子多半會做原題,

如果仍然不會做原題,那麼應再回到例題的討論與計算上。

經過幾個來回,

只要家長有耐心引導,孩子一定會做原題。

這種做法,雖然大人要麻煩一些,

但能夠訓練孩子舉一反三的遷移能力。

否則,孩子總是處在就題解題的被動思維定式中,

很難建立學習的思維遷移模式。

會學習的孩子,說到底就是具備了舉一反三的遷移能力,

能夠以弄懂例題為基礎,

去應對千變萬化的習題。

這就叫做「活讀書」,而不是「死讀書」。

有的家長,似乎很疼愛孩子,

生怕他多動腦,

一遇到難題,就告訴其做法,

這是一種不好的方法,應該避開。

c. 只講關鍵點

對於有些數學難題,家長一時也編不好例題,

那麼,可以就這個原題,

分析它的關鍵點在哪裡,

找到什麼條件就好解題了,

讓孩子根據大人的提示,

去思考、去列式計算。

而不能將算式直接列出來,

或告訴孩子第一步做什麼,第二步再做什麼...

如果這祥輔導孩子,那麼他的解題思路永遠打不開。

當然,孩子到了上四年級以後,

數學題都很難了,

許多爬坡題家長也無能為力,

需要請家教輔導,

那麼建議家長要求家教按上述方法去輔導孩子,

不要一來就直接告訴孩子怎麼列算式,怎麼做題,

如果是這樣,看起來孩子的難題解決了,

但思路總打不開。

教育孩子是一門很大的學問,

需要每個家長的用心和耐心,

就從正確檢查作業開始吧!

孩子的教育不能等,分享給身邊的爸爸媽媽吧!